持戒简介(Sīla)
在这个纷乱而充满诱惑的世界中,清净的品德宛如一盏明灯,引领我们走向内心的安定与转化。戒(Sīla),意为道德或善行,是佛教八正道中的基石之一。戒的力量能为我们与周围众生带来希望与积极的转变。
戒律的核心精神由慈悲与利他而生:我们自觉避免一切可能使众生失去幸福或增加痛苦的行为。当戒行被广泛实践时,这个世界将充满慈悲、和谐与安全感。
为了修持戒律,修行者依自身的生活环境与角色,自愿承担适合的训练规则:
- 一般在家男女遵守五戒(pañca-sīla);
- 进行深入修行(禅修)的男女居士也可能遵守布萨八戒
- 见习男出家众(沙弥, sāmaṇera)和女出家众(沙弥尼sāmaṇerī或十戒尼 sayalay)受持出家十戒;
- 比丘(bhikkhu,出家比丘)持守227条比丘波罗提木叉戒(Patimokkha);而比丘尼(bhikkhuni)则遵守311条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。
五戒 (Pañca sīla)
最基本的戒律即五戒,这是每一位佛教徒日常修持的基础:
- 不杀生 - 避免剥夺众生的生命,以慈悲心护持众生的安乐。
- 不偷盗 - 不取非己所有之物,尊重他人的财物。
- 不邪淫 - 尊重个人的界限,维护健康正当的人际关系。
- 不妄语 - 说话真实、善意并正直,不欺骗他人。
- 不饮酒或服用令人昏沉的物质 - 避免服用酒精或麻醉品,以维持头脑清晰和正念。
通过持守这些戒律,修行者得以建立稳固的道德基础,为修行创造良好的条件。
一个持守戒律的人,内心更易达到安宁,心更容易进入禅修的深度状态。戒行的力量,不仅保护自身与他人免于苦恼,更为心的进一步净化与觉悟铺路。


南传佛教中的八戒(Attha Sīla)
八戒(Attha Sīla)代表了南传佛教中较高层次的道德修持,通常用于更深入的修行。修习八戒有助于修行者深化内心的清净,增进专注与智慧。
八戒的具体内容如下:
- 不杀生(与五戒的第一条相同)。
- 不偷盗(与五戒第二条相同)。
- 不进行任何性行为(比五戒的第三戒更严格,完全禁欲)。
- 不妄语(诚实且善意地说话,同五戒第四条)。
- 不饮酒及服用任何导致麻醉或放逸的物质(同五戒第五条)。
- 不过午食(五戒无此限制,此戒通常为僧众所持)。
- 不从事娱乐活动、不涂抹香水、不装饰身体(不歌舞、不听音乐、不戴首饰、不使用香水等)。
- 不使用豪华舒适的床座(鼓励简朴生活,有利于提升正念)。
为什么要修持八戒?
1. 对修行更深层的承诺
八戒代表了一种更为严格的戒律规范,旨在修持出离心。五戒侧重于基本的道德生活,而八戒则培养一种更为专注和简朴的生活方式,旨在减少修行中的干扰。通过限制感官享受(如娱乐、装饰和丰盛的食物),一个人可以为正念、禅修和观照创造更多空间。
2. 舍离感官之乐
受持八戒意味着舍离某些舒适和享乐,以培养一颗远离世俗干扰的心。例如,戒除淫欲和过午不食有助于减少对身体愉悦的执着。这有助于培养一种更为超然和自律的心态,这是更高层次修行所必需的。
3. 为禅修与心净化做准备
通过遵循更严格的戒律,特别是限制身体舒适和感官享受,心会减少对感官欲望的执着,更多地专注于培养定力和正念。受持八戒带来的简朴生活有助于让心安静下来,使其更容易进入禅修和观照的状态。
4. 在布萨日持戒
许多在家佛弟子会在布萨日(uposatha days,每月四次)受持八戒。在这些日子里,修行者加强戒律修持,以此更新他们对佛法的承诺并净化内心。这种修持被视为积累功德并为更深层次的观智做准备的方式。
5. 体验出家戒律的训练
八戒与比丘戒律(Vinaya)有相似之处,特别是在过午不食以及戒除娱乐和奢侈方面。对于未来希望出家或暂时体验出家生活的在家修行者来说,八戒是连接在家生活与出家戒律的桥梁。
6. 减少贪、嗔、痴
通过限制某些感官享受和放纵,受持八戒的人更容易观察和控制贪、嗔、痴——佛教中痛苦的三大根本烦恼。减少外缘干扰可以降低不善心生起的机会,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心清净和修行进步的环境。
7. 积累更大功德
受持八戒是一种积累功德的善行,其功德比仅受持五戒更大。许多佛弟子认为,在布萨日或禅修期间修持八戒会带来更大的修行利益,并积累福德,这些福德不仅能对未来的生命产生积极影响,还能为现世带来平静与满足。
出家戒(Monastic Sīla)
出家人的戒律是指比丘(Bhikkhu)、沙弥(Sāmaṇera)和尼师(Sayalay)所遵循的伦理规范。他们致力于出离世俗、修行解脱之道。对出家人而言,戒(sīla)是培养内心清净、维持僧团和合、并营造有利于禅修与觉悟环境的重要基础。
出家人遵守《律藏》(Vinaya)中详尽的戒律制度,其中包含诸如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妄语、不行淫等基本戒条。比丘需遵守227条戒律。尚未受具足戒的沙弥(初学僧)则遵守十条戒律:
- 不杀害有情生命
- 不偷盗
- 不行淫
- 不妄语
- 不饮酒或使用麻醉品、毒品等令人迷乱之物
- 过中不食(中午太阳正中后不得再进食)
- 不舞蹈、不歌唱、不听音乐、不观娱乐表演
- 不佩戴装饰品,不使用花环、香水、化妆品或珠宝等
- 不坐卧高大华丽之床座
- 不接受金钱
此外,沙弥还须遵守一系列称为“学处戒”(sikkhiyā)的训练规则,这些是对行为举止的进一步指导。沙弥阶段通常被视为出家生活的预备期,用以训练禅修、持戒与僧团生活的基本功,以便将来能承担起比丘的全部戒律与责任。
尼师(Sayalay)也同样遵守上述十条戒律。
为何戒律对内心成长与修持至关重要
修持戒律(sīla)有助于培养一颗平静、清明且无干扰的心,为更深入的禅修与观智奠定基础。以下是戒律在修行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几点原因:
1. 为禅修创造稳定的心
道德行为对内心修持至关重要,尤其是在禅修实践中。当一个人持戒生活时,他的心不会因恶行而受到扰动。一颗清明且平静的心是培养定力(samadhi)的关键,而定力是深入禅修与正念观照(vipassanā)的基础。若无戒德,心会被内疚、恐惧或焦虑所干扰,从而阻碍有效的禅修。
2. 净化内心
戒律的修持通过去除贪、嗔、痴等有害倾向来净化内心,这些烦恼是痛苦的根源。每当一个人持守戒律时,这些烦恼就会被削弱。例如,通过不偷盗,贪欲会减少;通过不说妄语,诚实与善良会增长。通过道德行为净化内心,为更深的观禅与智慧做好准备,这是证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。
3. 培养慈悲心
通过持守戒律,修行者自然会培养慈悲与善心。例如,不杀生或不伤害众生能培养对他人的慈悲,而不妄语则能发展诚实与正直。慈悲的修持不仅有助于与他人和谐共处,也能促进内心修持。一颗充满慈悲的心是平静、开放且更容易接受禅修的练习。
4. 积累善业
修持戒律能积累善业,为今生与来世的修行进步创造有利条件。根据业的法则,善行带来善果,恶行带来恶果。通过道德生活,一个人能创造幸福与内心进步的条件,为更深的心灵与灵性修持奠定基础。
5. 避免自他伤害
戒律旨在避免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,促进和谐与平静的生活。当一个人避免妄语、偷盗或伤害他人等恶行时,他为自己和周围的人创造了一个无恐惧与冲突的环境。这种平静的氛围有助于个人与集体的内心成长。
6. 增强正念与觉知
修持戒律能促进日常生活中的正念。通过有意识地避免恶行,一个人会对自己的思想、言语和行为更加觉知。这种增强的觉知对禅修与心灵发展至关重要。正念(sati)是八正道的一部分,而戒律提供了培养正念所需的道德基础。
7. 作为智慧(Paññā)的基石
道德行为是智慧的基础。根据佛陀的教导,真正的智慧(paññā)源于通过道德行为与心灵修持净化内心。当戒律得以持守时,心会变得平静而清明,从而能洞察实相的本质——即无常、苦与无我。这种智慧最终导向从痛苦中解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