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禅修
法域各道场所教授的禅修体系,与最尊敬的帕奥禅师(Pa-Auk Sayadaw)在帕奥森林禅修道场所传授的禅修方法完全相同。此禅修课程是根据释迦牟尼佛陀在巴利三藏(Tipiṭaka)及其注释中所开示的教导而制定。整个体系以三学为核心:严守戒律与道德(戒,sīla)、培养专注力(定,samādhi),作为开启智慧(慧,paññā)之基础。此系统进一步细分为“七清净”,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次第方法,逐步清净身(身体行为)、语(语言)与意(心)的烦恼,从而于今生证得涅槃。
简而言之,禅修首先从“奢摩他”(Samatha 止禅)入手,即培养入定的专注力,也称为“禅那”(jhāna)。修行者(禅修者)可自由选择佛陀所教授的四十种止禅目标中的任一种进行修习,大多数禅修者会以“出入息念”(ānāpānassati)发展禅那。完成止禅的修习后,修行者可进一步进入“毗婆舍那”(Vipassanā 观禅)阶段。作为另一种方式,若修行者未修习禅那,则会先以“四界分别”这一止禅法门发展“近行定”,虽不如禅那强力,却足以作为观禅的基础。不论哪种方式,修行者所成就的定力都能生起“智慧之光”。
完成止禅修习后,修行者将学习修持四种护卫禅:慈心观(Mettā)、佛随念(Buddhānussati)、不净观(Asubha)与死随念(Maranānussati),以护持所修。
接着,修行者将学习如何为观禅铺路,利用“智慧之光”辨识究竟色法与究竟名法。修行者也将学习观照“缘起法”(paṭiccasamuppāda)的运作,即辨识多世的前后生命,并洞察一些投生的因缘。
唯有在彻底辨识究竟色法与名法及其因缘(缘起法)之后,修行者才具备修观禅所需的观察对象。观禅的修行是于究竟色法与名法中观察三相:无常(anicca)、苦(dukkha)与无我(anatta)——涵盖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内在与外在,粗与细,下劣与胜妙,远与近的一切现象。
根据《清净道论》(Visuddhimagga),修行者将学习一系列详细的修法,以加深与强化其对过去、现在与未来的色法与名法的观禅智慧。借此,修行者可循序渐进地通过各种观智,直至证入涅槃。
一旦修行者证得涅槃,将学习如何辨别哪些烦恼已被断除,并明确自己所达的觉悟阶段。持续修行下去,修行者便能断尽一切烦恼,证得阿罗汉果,从而彻底终止轮回与苦。
关于禅修体系的更多详细说明,请参阅最尊敬的帕奥禅师所著的《如实智见》,以及其弟子所编的简明入门书《Teaching & Training》。
